稻飞虱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都发育出适合长距离飞行的长型翅膀,从北纬25以南区域成群结队地向北迁飞,扑向肥沃的水稻田。
浙江大学一项针对稻飞虱常见种类褐飞虱的研究揭示了这种昆虫发育出长短型翅膀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于英国伦敦时间3月18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一成果将为稻飞虱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新思路。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农学院徐海君副教授介绍,稻飞虱是水稻的“超级大敌”,一只稻飞虱从虫卵发育至成虫产卵仅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这种昆虫耐寒性差,需要南迁过冬。有着同样遗传基因的稻飞虱从而发育出两种翅型,短翅型负责快速繁殖,长翅型则能南北迁飞。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稻飞虱发育出长短不同类型翅膀由虫体内两个胰岛素受体控制。“胰岛素控制着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当胰岛素信号通路开启时,稻飞虱便能够长出长翅膀,反之就长出短翅膀。”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农学院张传溪教授介绍,这一特性是令这种昆虫成为具有“国际性、迁飞性、爆发性、毁灭性”的水稻害虫的最主要原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稻飞虱虫害主要集中在亚洲,影响世界一半以上人口。而亚洲地区集约农业技术的大量施肥、密植、矮杆化导致稻飞虱虫害愈演愈烈。
张传溪介绍说,近几十年来,每年我国稻飞虱的危害面积都在2亿亩以上,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100万吨至200万吨。稻飞虱引起水稻成片干枯倒伏、传播各种病毒病,大量施放的防治农药也会威胁生态安全。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研究对于水稻生产安全有着现实意义,它为稻飞虱的测报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开发新型稻飞虱治理技术具有重要潜在价值。徐海君说,打断稻飞虱的迁徙循环、控制虫灾蔓延也许能够成为防治水稻虫害的手段之一。
同时,该项研究成果也揭示了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生物如何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化成不同的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自然杂志》评审专家指出,该研究代表了“多型现象”分子机理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